投資學習-產業與公司獲利能力分析網站!
在google 搜尋
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只要3步曲!
簡單
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投資學習-定靜安慮得
 
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
Posted on 2010年01月7日by kengawk

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

【釋字義】

(1)知止而後有定:知止,知道止住自己的私惡心。定:心中向往道德的一種純凈定向。

(2)靜:安靜、寧靜。

(3)安:心中無私無欲的一種安然狀態。

(4)慮:《說文》:“謀思也。”處事謹慎精詳。此句有反思反省之義。

(5)得:得到對道德的感悟,至善而明德。

 
【釋經義】

知止而後有定,(這一節是承接上文,是指“明德”、“親民”到“止於至善”之由。

了解了前面所講的理念之後,就可以明白這四句綱要的下文,所謂知、止、定、

靜、安、慮、得,這七個層次的學問修養次序,完全是銜接上文四句的註腳。有

關“知止而後能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”,這是“大

學之道”的七個修證的層次。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證德道的心法修養功夫,同

時也代表周、秦以前儒道未分家前的中國道德傳統文化教學修證道德的方法與步

驟。
 

《德道經·立戒》章曰:“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甚愛必大費,多藏

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?”“知止”,就是修德中的止欲止妄、止

惡興善的意思。“知”是“止”的前提基礎,“止”是“知”的必然結果。“知”,就是求知學

習,知德識道,知書達理,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,明白萬事萬物的內在自然規律,

遵道循德,順應事理,無私欲邪識。心中天理長存,不追逐名利,不厚聚財貨,不

甚愛大費,知足常樂,止欲生悔,這才是心身健康、長生久視之道。


 
“知止而後有定”這句話,由“止”到“定”,是兩個層次。“止”是“定”的前奏,“定”是“止”的

成效。“止”,是在明理之後,心中禮德光明,不越禮逾規,不做違背天理良心之事。

吾日三省吾身,時時止欲生悔,事事嚴於律己,循規蹈矩,做到四項行為準則:“非

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行”,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規範在道德允許的

範圍之內,止住自己的私心貪欲,遏制思識中的惡心妄念,以德道的力量戰勝它,

使之歸伏於善德,使自己的心身達到至善境界。
 
“定”,是修為的心誌定向,人生世界觀的價值取向,人生之旅的目標定向確立與終極歸宿。人若能明白道德之理,知道人生的真諦,決定人生的取向,將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錯誤世界觀,改造成為正確的人生觀、道生觀,重塑人生之旅,再造心身性命,把握自己所當止的去處,向著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,誌向便會有了奮鬥的終極目標,就能勇往直前,不會誤入岔道,不會在人生旅途中遲疑徘徊,故曰“知止而後有定。”)
 
定而後能靜,(人的誌向一旦定在修德證道這個方向上,以修德為樂,以德心為上,破私立公,以守德、持德、行德、累德為宗,心中自會清靜,知足為樂,隨遇而安,隨緣應世,一切順自然,心中大自在。即使處在當今物欲橫流、濁浪滾滾的火宅中,也不被物欲所動,不為金錢名利所惑。人心中若認準了道德的定向,有了唯道德是從的宏願大誌,心中有了主張,一心向德,別無它求。確立了這種大誌向之後,才能排除一切私欲貪心,心中道德自然而生,道光德能與日俱增,如此心中必然常清常靜,愈定愈靜,沒有凡心俗欲之苦惱。“靜”是心地清靜,無私無欲,物我兩忘,心不隨外境所牽,意不隨物欲所動,無論是順境中的燈紅酒綠,不迷不惑,不貪不占,心如止水;還是逆境中的腥風惡雨,坎坷跌宕,即使面對滅頂的壓力,再惡劣的外環境,都能靜心以待,大誌不悔,坦然面對,德一之心氣貫長虹。這就是修養者的“定而後能靜”。)
 
靜而後能安,(“安”即安心、安靜、安寧之義。人的心中有了德性,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,面對名利的甚囂塵上,物欲橫流的紛繁世界,常能止欲生悔,克己自省,不為物塵所染,不被花花世界迷心;反而是心明如鏡,不為物欲所累心,隨緣應世,隨遇而安,一切坦然面對,除德之外,別無它求。如此德心穩如昆侖,巍然不動,心地自安,性天光明,心身內天地必然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。
 
做人之道也是如此。一個人如果不用正確的人生觀定住自己的心,讓私欲妄念任意張揚,被魔識邪心牽著鼻子走,終日為金錢名利而奔波,活得很累很累。不僅心中的煩惱無一刻停歇,命運也隨之起伏,身體疾病叢生,災禍也在所難免。若能定住自己的正心,清靜心身,用德性修改自己的人生觀,那麽人生的一切都會向良性的方向發展。靜而後能安,心安身安,內外皆安然,何樂而不為呢?)
 
安而後能慮,(“安”是一種靜心狀態。“慮”是處世謀事的一種思量、考慮、籌謀、規劃、設想。此處所講的慮,含有謹慎周詳之義。是說人只有安然靜心之時,遇事才能既不冒進,也不畏縮,不過又無不及,執兩用中,不偏一端。慮是一種思維,它具有兩個層面,一是後天主觀正識之“慮”,一是先天的無慮而無不慮的慧性自然之“慮”。前者強調凡事多思多慮才能不出差錯,就事物皆有陰陽兩面的陽面而言是對的。但萬物運化之理皆是陰動為先,太極之黑決定著太極之白的運化規律,僅靠主觀意識所掌握的事物表面現象去運籌,雖也能觸到事物之象,但是只能知其一,而不能知其二,難以盡知事物本質中的運化根由和規律,不能從根本上去改變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。故而古有“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”之訓,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。人只有達到心中清靜安然之時,進入德一的無私無欲狀態,心中一片空明之時,靈性思維才能閃現,先天慧性才能生發。這種慧性之慮是不慮之慮,是一種剎那間的德心與自然萬物之性相應相合的感而遂通,是接近符合自然真理的根本途徑,它比人靠後天主觀意識苦思冥想之慮更高遠、更接近事物的本質,是舉一反三、一通百通、以一代萬、萬無一失的大智慧之慮。只有具備了這種德性的人,在德性德能的作用力之下,才能生發出這種大慧,而決不是靠人伸手而能得來的。)
 
慮而後能得。(“慮”字,《說文解字》曰:“慮,謀思也。從思。”“得”,是得其所止。
“慮而後能得”這個理念,也就是“得道”的同義語。後世各家通用,唐、宋以後,佛家的禪宗以“明心見性”而得道,道家以“修心煉性”而得道,儒家以“存心養性”而得道。由此可見“慮而後能得”廣泛而深刻的內涵。
 
“慮”含有靜心中所生發的慧性之智,是德性產生的真正的聰明智慧。修德者既能在心中去私止欲,然後可以有德、累德、明德、行德,進而達到得道、成道、了道,至於親民的至善之境。心地無私天地寬。人若能公而無私,厚德持身,心處於常清常靜之中,堅持學修道德,德性就能百尺竿頭,日日精進;應世遇事即能謀慮周密,接近或符合自然規律,不犯或少犯錯誤;以宏願大悲心去親善天下萬民,與眾生萬物同心同體,舍己奉獻,利益天下,在舍中不得而德,則是真得(德)矣。
 
舍與得是事物的一體兩面,互相矛盾,又相生相克,相互變化。一般常人常識的認知取向,都是喜歡得而怕失去,人心都是得到的越多越高興,之所謂“多多益善”。這種貪得心實際上是一種人心的私欲在作祟,是私心的無限擴大與膨脹。這種私欲心越多,心德損傷越大;如果是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貪得、竊得、騙得,那必然是得而必失。
 
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”天下之事理,無不是“有德者自得”,無德者自失。得與失皆是德性的有無多寡而決定的,而決不是偶然現象。無德、缺德之人,即使僥幸而偶得、以不正當手段而暴得,都必將像泡沫一樣,瞬間而逝,豈能逃脫自然平衡率的不變法則。正如老子《德道經·天道》章所說:“天之道,損有余而益補不足。人之道,損不足而奉有余。”人心都想好事一得永得,其實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癡想。天道至公,天道好還。綜觀現今社會,人們的貪得思想,在名利的驅動下,都是趨炎附勢,錦上添花者多,雪中送炭者少。君不見有權有錢人家門前車水馬龍,送禮者絡繹不絕;而那些急需救助的困難者,有幾人關愛過?這是當今人們貪得心的變態,反映了離道失德的不良社會現象。
 
世間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瞬息萬變之中,從發生、發展到終結,完成它本身的循環過程,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、順境還是逆境,其理皆然。人們唯一所能做、所應做到的,就是以一顆善德之心,順應自然,善待物性,靜觀其變,以德化物,以德應物,促使事物向良好的方向發展,而不是以個人的好惡之心貪得、抱怨、憎惡它,這才是真正的“慮而後能得”。
Advertisements

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投資學習8086宏捷科
宏捷科是2014-2015年的大飆股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投資學習-前進美股etf總整理!
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ticle.aspx?id=8945&type=Blog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公告】富驛-KY董事因涉犯罪經台北地檢署傳喚
2017/06/29 19:24 中央社 
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投資學習-學習猶太人的智慧
經商之道:忌盲目投資

經商之道:忌盲目投資
  小商人為了逃避風險,傾向於選擇在人人都

知道能賺錢的地方投資,這樣做看似沒有什麼風

險,卻客觀上承擔了市場轉型這 個最大的風

險。


而大商人為了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,卻盡量

不在人人都知道能賺錢的地方投資,專門尋找有

前景的冷門,看似冒險卻是減少風險。


就像金子通常不會出現在人人看得見的大路上一

樣,獲取大利的機會通常也不在人人都知道能賺

錢的地方。當很多人都去追逐一個領域希望從中

獲利的時候,也就是該退的時候。

  
約瑟夫·霍希哈是一位美籍猶太人,

從小就對金融投機活動感興趣。但是,他初涉股

市時,曾遭受一次慘痛的失敗:當時,他聽大家

談論說,雷卡爾鋼鐵公司的股票漲勢強勁,贏利

前景十分可觀。於是,霍希哈拿出全部積蓄,買

下這家公司的股票。沒想到,雷卡爾公司的大量

應收賬款實際已成死賬,它的股票上漲不過是表

面繁榮而已,不久后,它即因資不抵債而宣告破

產,霍希哈也因此傾家蕩產。

  從這次失敗中,霍希哈得到一個教訓:當人

人都認為必可賺 錢的時候,一定要保持警惕!

自此,他的投資變得越來越有理性,成功率也越

來越高。在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來臨前夕,

霍希哈準備用50萬美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購買

一個席位。但是,他突然放棄了這個事後,他回

憶說:“當你發現全美國的人都在談論股票,連

醫生都停業去做股票投機生意時,你應當意識到

這一切不會持續很久了。


人們不問股票的種類和價錢瘋狂地購買,

稍有差價便立即拋出,這不是一個讓人放心的好

兆頭。”這一明智的決策使霍希哈躲過了股市崩

盤的滅頂之災。無數曾在股市呼風喚雨的大亨都

成了這次大股災的犧牲品。


  在長期的投資生涯中,霍希哈反而對那些人

人都認為不賺錢的項目感興趣,通過調查覺得有

一定把握后便大膽出手,並且屢發屢中。短短十

幾年時間,霍希哈的個人資產已超過20億美

元,被譽為“投資奇才”。

  
為什麼人人都知道賺錢的地方反而賺不到錢

昵?道理其實很簡單:任何一項產品或服務,市

場的容量都有一定限度。當人人都知道它能賺錢

時,各路投資者必然蜂擁而上,將市場細分到約

等於零。當市場供應量大大超過它的需求容量

時,超出部分都變成沒有回報的金錢耗損,

不正當的競爭還會大大增加投資的風險。所以,

在人人都知道能賺錢的地方,不但沒有錢賺,

資金安全也同樣沒有保障。


  堤義明是日本西武集團創始人堤康次郎的兒

子,父親去世后,他成為西武集團的新掌門。

那年他才28歲。其時,日本正進入工業鼎盛時

期,幾乎人人都認為土地投資絕對是一本萬利的

生意,炒地皮就等於自己印鈔票,比投資任何事

業都有利潤。但是,堤義明卻突然作出一項決

定:“西武集團,退出地產買賣界。”


  這個決定震驚了整個企業界。因為西武集團

是日本最大的地產商之一,論經濟實力和人才實

力都首屆一指,它一旦退出,必然引起地產市場

的巨大震蕩;再說,它理應趁時而進,為何不進

反退呢?


  西武的高層領導都不同意堤義明的決定,有

人甚至懷疑他是否有能力擔當一家大集團公司的

領導重任。


  堤義明仍堅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。他

說:“你們全都沒看出地產行業的風雨就要來

臨,危險得很!我決定了,大家照我的話去做准

沒錯。”


  在堤義明的堅持下,西武集團終於從地產行

業撤出。事後的結果證明,堤義明的決定是明智

的:日本地產業的旺勢沒有維持多久,隨後就進

入持續低迷狀態,幾乎每一位地產商都受到嚴重

衝擊,倒閉者不計其數,只有西武集團毫髮無

損。


  在堤義明的領導下,西武集團取得了比以前

更大的發展。堤義明本人還一度登—匕“世界首

富”寶座。


  在人人都知道賺錢的地方,過度膨脹的投資

壓力很容易形成一觸即潰的敗勢。敗勢一成,

任何人都回天乏術,及早避開才是上策。


  反過來說,在人人都看不到“錢途”的新行

業,反而蘊含著意想不到的利益。這正是大商人

最感興趣的地方。


  透視整個市場,該退的時候先一步退出,讓

風險對自己毫髮無傷,這就是小商人成為大商人

的秘訣。

經商之道:忌盲目投資 相關推薦:
·  ·美甲店需投資多少錢?
·  ·解讀李嘉誠做人經商之道
·  ·“格力事件”為企業品牌盲目多元化敲響了警鐘
·  ·好利來的成功經驗:連鎖企業最怕盲目擴張
·  ·如何開蛋糕店(投資方案及收益估算)
·  ·投資3萬元開特色酒吧
·  ·經商之道:銷售經理如何逼單 1
·  ·小型健身房投資分析
 相關課程合作

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文章標籤

ken6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